现在是:

不能被老办法“绊住脚”

浏览次数:60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在“安全生产月”中,江苏省张家港市应急管理局党员积极参与安全宣传和入户志愿服务。在入户服务过程中,有的党员提到,以前的服务常常是“讲一讲、查一查”,是否考虑加入“练一练”这个环节,让群众积极参与隐患排查,学到专业的应急处置知识,甚至加入志愿服务队伍,服务更多人?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。这也启示我们,在实际工作过程中,不能被老办法“绊住脚”,要大胆创新求突破,谨防党员志愿服务因形式单一而导致收效甚微。

具体来看,笔者建议,应从机制创新、技术赋能、资源整合三个维度破题,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创新,推动服务专业化、精准化、常态化。

构建平急结合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,打破“临时性”局限。基层党组织要依托“双报到、双服务”机制,推动党员在常住地和单位“双报到”。应急管理系统党员平时参与风险排查、科普宣传等常态化志愿服务。在应急状态下,党员在岗转化为应急救援力量,依托日常志愿服务经验,精准对接街道、社区,为其开展指导服务。比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,组建“临时党支部”,按照党员的技能特长分为救援组、物资调配组、心理疏导组等。为激发平急结合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的动能,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可采取服务积分兑换、服务市场认定等方式,探索志愿服务保险等保障措施,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价值感,消除参与高风险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。

借力智慧化志愿服务平台,破解“信息不对称”“资源调度低效”痛点。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要依托当地已开发的智慧化志愿服务平台,按照“需求发布—任务认领—过程跟踪—效果评估”的流程,实现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匹配,并运用大数据预判服务重点内容。比如,以往在汛期,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电话、短信等方式联系党员参与前往重点企业开展帮扶。依托服务平台,可根据地理位置和党员技能特长,进行智能化派单。收到平台通知的党员可根据当下实际情况,选择是否接受任务,平台可及时调整对策。

构建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,攻坚“单一性”“片面化”难题。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社会救援力量等的对接,通过“导师制”提升党员服务能力,开展应急服务技能“大比武”等,以赛代训提高实战水平。要优化共治共享模式,通过党员带头,发动社区居民组建互助小组,营造“人人都是志愿者”的浓厚氛围。






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安全培训中心(2009-2030)

冀ICP备2021022533号-1 冀公网安备 13030402000152号

地址: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黑石路9号   邮编:066100

电话:0335—7093777